12月25日,由我校牵头的国家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在北京进行验收总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王思成、人教司副司长王振宇、规划财务司副处长全洪松、科技司副调研员贺晓路出席会议。结题验收会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项目专家组组长余瀛鳌,我校副校长、项目办公室主任王振国主持。
王振国代表项目办公室总结了项目总体实施情况,各有关省(市)中医药管理局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有关负责人汇报了本地区任务完成情况及项目成果。
“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 项目是2010年由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的公共卫生项目,国家投入资金4,000万。该项目由我校、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9家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中医文献研究机构承担,马继兴、张灿玾、李经纬和余瀛鳌等21位资深专家指导,项目办公室设于我校。是继1982至1986年第一批、第二批重要中医药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后,又一次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系统化的古籍整理工作。
项目实施以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经过8年的工作,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校注整理了从唐至清重要中医药古籍417种,完成出版406部,涵盖了医经、基础理论、诊法、伤寒金匮、温病、本草、方书、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伤科、眼科、咽喉口齿、针灸推拿、养生、医案医话、医史、临证综合等门类,绝大多数古籍为第一次校注出版,一批孤本、稿本、抄本更是首次整理面世;订正古籍版本著录问题800余处,完善了中医基本书目体系;形成了我国第一部指导当代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中医古籍整理规范》,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专门人才,成绩显著,成果丰硕,成效明显,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不断提升,极大促进了中医文献学科的发展,对促进当代中医药学术传承创新具有重要意义。